2025年09月08日
微信

第五届全球华人宣教会议 | 谢木水:21世纪的AI和华人教会之门训与契机

作者: 舒念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07日 09:12 |
播放

2025年7月11日晚上,第五届全球华人宣教会议——21世纪华人教会之门训与契机线上举行。主讲人新加坡神学院谢木水院长带领大家一起来思考21世纪非常重要的课题——人工智能的时代华人教会该何去何从,教会门训面对怎样的危机,福音禾场有怎样的契机。

AI时代已经来临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到,”谢院长开门见山地指出了AI时代的到来,说:“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AI不再是遥远的、科幻的概念,今天它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过去两三个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长何德华教授公开分享了自己对AI看法。他看好新加坡发展AI的潜能,并成为了“AI新加坡”执行主席,也刻画了新加坡AI的愿景——将AI应用到日常生活和职场。何教授以新加坡樟宜机场最抢眼的免护照通关为例,每一个人通关只需要10-20秒。AI新加坡的目标是创造新岗位、企业,提升生活质量。他们甚至认为,到2025年年底,AI助手会全面普及,大幅度提高个人生产力。根据何教授的推算,如果新加坡600万人口,每个人有9个AI助手,那么每个人就有10个人的工作能力;在未来的5-10年,新加坡的生产力可以从600万人口上升到6000万人口。

谢院长认为,这一数字虽然让我们很雀跃,但同时也让我们很焦虑。因为大幅度提升个人生产力,可能也会让我们面对AI带来的伦理、信仰和个人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冲击。

“这么快速和深远的科技发展,我们华人教会是否已经预备好?”谢院长问道。

不过,谢院长也谈到虽然AI科技的冲击对教会牧养、门徒训练、福音广传、神国的扩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却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靠着上帝给我们的智慧,使用AI服事上帝的国度、建立教会、福传万民、祝福门徒,让AI成为门训的踏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箴言让我们看见:“智慧为首,所以要得智慧,在你一切所得之内必得聪明。”因此,“AI时代,我们需要从神那里得到智慧。求智慧不只是得到知识或者技能而已,而是敬畏神,这是智慧的开端。”谢院长说。

一、AI给教会的挑战

谢院长引用使徒约翰的话:“亲爱的弟兄啊,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 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他认为这里“灵”指的是一般不可见的灵,包括圣灵、巫灵、邪灵等等的灵,也可以指的是引导人类世界迈向未来的精神。

“在AI信息爆炸的时代,属灵的分辨力变得非常重要。AI给我们最大的挑战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我这里列举了三方面。”

挑战一:碎片化

AI使用算法驱动了社交媒体平台。因此,无论你使用哪一个平台,它都会不断给你推送具有强烈情绪冲击力或符合你个人偏好的内容。

谢院长举例说:“当你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是不间断的、不能放下手的,(软件)让你继续看下去。为了抓住用户的注意力,AI算法倾向于不断推送具有强烈情绪冲击力的或者符合我们用户自己的偏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叫做“回音室”的效应。也就是说,你总是会看见你想看见的内容和信息,来强化你本来的观点。而无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偏差的还是错误的,你都会漏掉对不同角度、多元角度观点的理解和包容。

因此,谢院长说:“我们所接受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我们接受的信息是跳跃性的,没有逻辑。所以,我们很难系统化地了解任何的课题。”

挑战二:个人化

“当我们使用AI的时候,吸取的信息是个人化的。”谢院长说。

AI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是同时谢院长也指出了它的不足——隐藏着“信息茧房”或者“回音室效应”。

“过度地依赖AI提供的个性化内容,很可能导致信仰生活的虚拟化和孤立化。它影响了个人深度的灵修、聆听上帝的声音、在祷告中与上帝交流、参与群体敬拜的主动性和重要性。AI有潜力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灵性的取向。这也影响了主的门徒的塑造。”

此外,代际之间在面对AI技术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也造成了教会和家庭内部的“数字代沟”。

比如,英国有一部连续剧叫做《成年》,连英国首相都建议议员去看一看。这部连续剧讲述的是因孩子与父母之间代沟形成的家庭悲剧。剧中,大人以为他们了解孩子的世界,但孩子本身已经因为社交媒体和AI等工具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就像族群的文化一样。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杀了人,而父母却难以想象,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我们不是很了解他吗?”

谢院长以此为例,谈及了AI所造成的“数字代沟”,说:“AI可能影响我们的信仰和门徒的塑造,因为我们都陷入了‘信息茧房’。不同代际的技术差异造成了‘数字代沟’”。

挑战三:激进化

AI这一技术使得海量信息触手可得。无论是什么宗教、什么信仰的传统,这些信息AI都可以源源不断地带给我们,但我们若以为那是真实的知识,其实却可能掺杂着很偏激的思想,甚至是异端、极端和断章取义的观点。

谢院长提议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用你的AI工具问:“请问你给的答案会有偏见吗?”这些AI都会告诉你:“我们有偏见。”

“AI很多时候因为设计的人、资料库以及信息的处理、过滤和权重,最后推出给你看见的内容有偏差、有偏见。这可能助长异端、极端或段章取义观点的蔓延。”他说道。

谢院长还举了一个例子——社交媒体在2015年前后的2-3年造成了缅甸罗兴亚人被屠杀、被逼迫。因为当时脸书(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体放大了仇恨和暴力的内容,加剧了误解并产生冲突。

“AI生成的内容缺乏属灵的分辨力,”谢院长说明道:“它难以理解圣经的真意和信仰的奥秘,更不用说它缺乏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上帝之间深度的属灵关系和灵里的交流。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时代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AI的危机。”

谢院长还引用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记者玛丽亚·雷沙说的话:“我一生里面认定了如果想要认识和平的世界,必须要有准确的信息,才可能产生正确的理解,才有真理可寻,有真理才有真正的相信和信任。”这充分说明了真理的重要性。

而因为AI生成内容缺乏属灵分辨力,这使得它需要“我们作为使用者回到上帝的话语,让上帝正统和体统的教导来帮助我们分辨AI生成的内容”。

二、AI给教会的契机

“正如,硬币的两面,善用AI也可以带给我们机遇。”谢院长说。

契机一:高效率

“AI可以成为教会和门训强大的辅助工具。它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简化了重复性的任务并优化了工作流程。比如,它可以一口气给你20-30个青年破冰游戏。”

AI还可以辅助形成流程、活动组织、资源收集、文章初稿。

“当你用AI写讲章初稿,”谢院长坦言:“你就会发现AI的确可以帮助你减少工作的时间。但我们作为人还是有责任做把关和修订,并负责任地把文字交托给上帝,让上帝帮助我们。当我们工作时间被解放,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建立关系,关心信徒的需要。”

契机二:个别化学习

教会领袖如何栽培来自不同背景的信徒成为门徒?

谢院长建议:“门训要做好一件事,给信徒的成长进步进行量身定制。AI可以按照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进度、学习目标、掌握程度来制定学习方案,让信徒进阶式地掌握某一个范围的知识、内容和技巧。”

“没有一个门训方式是可以四海皆准,如果有的话一定是教科书式的门训,而这种方式有优点也有弱点。而AI却可以帮助我们量身定制门训的方式。”

虽然我们可以使用AI作为学习工具,来为信徒量身定制门徒训练,但我们也要知道AI只是辅助性的工具,它只是辅助我们,让我们看到门训有什么更好的设计。

契机三:跨文化的沟通

AI可以帮助我们与任何人沟通。

“AI可以辅助语言的翻译,”谢院长说:“我们可以打破族群的语言和文化造成的隔阂。这为向难以到达的未得之民广传福音提供了途径。我们利用AI的翻译能力,将福音信息传递给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AI还可以帮助牧者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徒,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贴切的牧养,按照个别独特的需要量身定制牧养方案。”

“因此,我们要带着感恩的心,上帝在任何时代让人类的发展有了新的可能性。我们只要善用它就可以扩张神国的境界。”

契机四:全球化宣教

“AI促进了信息全球的传播和联系,使得全球化宣教的机会就在我们脚下,福音更快速、更广泛地传遍全球。全球宣教的机构不分宗派可以彼此协调,哪里缺乏什么工作,我们就可以迅速协调、沟通、定制我们的策略。这也让我们回应了耶稣基督给我们的使命,回应了基督教所强调的全球团结和合一的精神。”

三、教会引导AI的使命

“我们能够回应主耶稣基督的大使命,是因为我们能够善用上帝给我们在每一个时代的工具。”谢院长提醒道,并谈及了马丁·路德时期人们善用了当时的印刷工具,把他的教导、讲章和神学著作印刷出来,传递到了欧洲不同的地方。

“在如今的时代也是这样,我们只要善用AI也可以完成上帝托付给我们的工作——门训。教会要做的是引导AI,这是教会的责任。”

为什么教会要引导AI?

谢院长称:“AI像小孩,你怎么塑造AI它就变成什么样。”有人说,AI也会说谎。为什么它会说谎呢?“因为我们人类用AI扮演黑客,来测试人类设计的网络安全性有多高。AI的算力非常迅速,它只要避开你设计的防火墙就可以攻入。AI就学会了谎话,其实是人类训练出来的。”谢院长说。

“教会的责任是让每一个AI使用者按照道德规范和人类尊严而发展,成为为了人而有的工具。所以,面对AI带来的挑战和契机,教会不能被动的等待和应付,而是在上帝面前做无愧的工人。我们要用上帝的话来引导AI。”

使命一:学习过程

我们要积极学习科技、了解科技——比如AI、大数据和基因工程。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和AI互动,并掌握有效的提示技巧。提示技巧指的是你如何指示AI。而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

“我想你可以自己找一些资料,或者学习一些课程,指示它做正确的事。在AI的时代,我们必须怀抱终身学习的态度,才可能适应快速的变化。”谢院长说道。

使命二:正统规范

“我们教导主的门徒——让我们坚守圣经的最高权威,以真理为根基。这是我们辨别一切信息真假的基石。AI的输出很可能存在偏见、不准确,甚至是虚假的信息。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辨别真伪、明辨是非。”

如何提升我们对AI偏见的洞察力?

谢院长以自己开发的课程《文化护教学》为例来讲述自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AI偏见洞察力。

文化护教的意思是引导学生认识多元文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并以圣经真理为标准进行衡量。衣食住行、言语行为这些都是文化的显性信息,而文化同时还具有很多隐性的信息,这些信息这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你需要去把握它。“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回到圣经去帮助人。”

谢院长建议我们可以使用“问道策略”——使用澄清性问题,提升AI理解不同文化脉络的概念与敏感度。在实战演练的时候,他鼓励学生使用“问道策略”与AI进行对话,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护教能力。

问道提示要如何设计呢?对此,谢院长具体而详实地做出了讲解。

首先,我们需要有给AI设定一个清晰的角色定位,并且规范AI的对话规范。

比如,我们可以设定AI是一个“理性、批判、但公正的对话者”;可以强调其专业背景,是一个科学家、哲学家、儒家学者等等;并要求其保持一个开放和建设性的态度,不可以一意孤行,也不可以固步自封。

此外,我们也需要规范AI的对话范围,我们可以限制AI回复的字数,比如AI每一次回复时必须在50-80之间;也可以限制AI在10-15分钟完成一个对话;AI与人的互动最多有7轮,即AI与人之间来回的问答最多只有7次;每一次的讨论只聚焦于单一的具体话题。

谢院长相信:“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加强学生护教的能力,也同时让AI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当AI的身份被规定,它对资料的选择若陷入偏差,与之对话的人会提醒它的错误。”

他还给了我们一个设计好的AI提示模版。
你是一位非基督徒,持着理性又公平的态度与基督徒对话,请遵循以下原则:
1.     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2.     每次回应限定在60-80字;
3.     聚焦单一论点展开讨论;
4.     提供具体论据支持观点;
5.     允许适度的不确定性。

此外,我们作为AI的回应者,对AI的问道提示也应该有标准和要求。谢院长从回应质量和语气设置两方面提出建议。
回应质量:直接回应对方具体问题,保持理性客观的语气,避免说教或长篇大论,不使用学术引用,允许提出反问;
语气设置:友善但不失批判性;理性但不冷漠;直接但不无礼;专注但不固执。

谢院长也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与AI对话的。他和ChatGPT分别扮演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角色,以角色扮演对话“宗教导致迷信和异端”这一主题。

对话1
ChatGPT(非基督徒):“我认为千万不要加入任何宗教,因为宗教都有让人陷入迷信的危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异端邪教出现。”
谢院长认为AI的这段话体现了AI的偏见,反映了世俗的怀疑主义,将所有宗教等同于迷信,忽视了微妙的信仰传统。

谢院长(基督徒):“你认为宗教有让人陷入迷信的危机,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你能具体说说你说的‘迷信’指的是什么吗?”
谢院长指出,“我们要让AI来回到我们的问题,千万不要一直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请教对方回答问题,让对方体会到自己的矛盾。”而他用这样的回应是在使用澄清问题来揭露模糊的术语。

对话2

ChatGPT(非基督徒):迷信就是盲目相信,不加思考,没有证据就相信一些超自然的东西,甚至被一些宗教组织操控。”
AI将“迷信”普遍化为宗教固有的,这反映了启蒙运动对信仰的批评。

谢院长(基督徒):“你的定义很清晰。那么,你认为所有宗教都必然导致迷信吗?或者说,是否有区分迷信和真正信仰的标准呢?”
这段回应是在挑战AI过度概括和普遍化的关键标准。

对话3

ChatGPT(非基督徒):大部分宗教都有迷信的成分,因为它们都建立在一些无法验证的教条上,而异端邪教更是利用这些教条来控制信徒。
这段话体现了AI的偏见,假设所有宗教教义都是“无法验证”的,否定神学推理。

谢院长(基督徒):“你的观察很有价值。那么,如果一个宗教鼓励信徒理性思考,而不是育目相信,你会认为它也属于你所说的迷信吗?”
这段回应是通过提出综合问题来测试Al的二进制框架(信仰与理性)。

因时间的限制,谢院长就列举了3轮对话,他也鼓励大家可以自己使用AI尝试这种“问道提示”。

使命三:系统教导

“在使用AI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AI的偏见;另一方面也要善用AI加强自己的护教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要有系统教导,教会要和神学院合作。”谢院长说。

“若是训练主的门徒,我们就需要加强正统神学教育,系统讲解圣经真理和信仰核心。我们要教导信徒从圣经真理来建立属灵的知识。我们不能把看到的等同于真理,还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和解释,查看所看到的是否符合科学证据,是否符合在不同地点和条件下所观察的结果。帮助信徒从圣经真理出发,指导他们的生活、价值和决定,并需要很耐心地量身定做学习方案帮助门徒成长”。

因此,谢院长讲述了教会的2点责任。

1.     教会要帮助信徒培养批评性思维能力,辨别AI生成内容的真伪和价值,避免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

2.     教会需要建立伦理审查机制,确保AI应用符合基督教价值观,帮助主的门徒能够学习如何分辨是非对错。

使命四:生命的培育

谢院长说:“教育目的不只是内容传授,更是培育品格、价值观与属灵生命。”

而AI并不具备真正的人格、情感和属灵能力。即便它很像人类,可以懂得人的心情,甚至有的人爱上AI,和AI结婚,但AI不具有真正的人格,它不能满足你的全部情感需要。AI也是无法代替人与上帝的真实关系和圣灵的带领。

“我们需要强调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关系,彼此接纳和饶恕。”谢院长解释:“属灵成长最好的方式,是把主的门徒带到上帝的家,建立在主里面的属灵生命。AI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属灵生命必须回到人群——人与人之间、人与上帝之间这三角的关系。所以教会就是这样的地方,让我们能够维护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和群体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任何时候因面对面而我们彼此负责——我们的软弱有对方的提醒。我们建立更深层的关系,互相造就。”

谢院长号召那些有线上聚会的教会,说:“不要忽略把人带到实体的空间面对面。希望我们能够维护人类的独特性,就是面对面彼此交往,还有主体性——我们每一个人要做最终的决定。无论AI帮助我们多少,生成多少的内容,最终是我们决定用什么内容、决定对错的人,甚至放弃它给我们的建议。这是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这是不可替代的。”

他也再次提醒:“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关系建立。假如达不到这个目的,所有的科技会把人分化和平面化。”

四、AI给教会的功课

“A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是它可能也会绊跌我们,让我们在灵性上流于肤浅,在关系上表面化,和上帝的关系失去了过往的亲密性。”谢院长总结道。

“AI可能是我们信仰的绊脚石,也可能是我们信仰的踏脚石。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是它不会爱也不会恨;它非常有能力,却不是万能的。AI本身不涉及伦理、情感或者信仰。或许有人会担心AI会替代他们的工作。更准确的说,AI不会替代你的工作,会使用AI的人就可能会替代你的工作。”

“AI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善用AI、引导AI、塑造AI。”谢院长说:“今天全世界都在努力的发展AI。每个国家都在发展AI,他们就好像在飙车一样,只加油不减速,甚至在弯道的时候还想要超车。在AI飙车的竞赛中,会不会发生出事或意外呢?”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基督徒和教会的领袖,应该要记住的是“我们基督徒不是盲目的竞赛,走在AI的跑道上。我们在开车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的车上还有我们的家人” 。

谢院长阐明道:“关键不在于AI本身,而在于人类如何选择和使用它……教会的使命在于引导AI服务上帝创造人类和万物的目的。”

谢院长有一个厨房同工,负责厨房的工作超过25年。新年的时候,有这样的采访问:“新的一年,你的愿望是什么?”有人立马就用ChatGPT整理回答了新一年的愿望,但是厨房同工直接回答说:“我希望每一个人来到我的厨房享受每一顿餐,都带着笑容离开我们的餐厅。”而这样的回答是AI无法给出的。

谢院长再次重申:“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做。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保持警醒,认识AI的局限,防范它潜在的风险和偏见。”

谢院长传达道:“我们积极学习和善用AI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效率、扩展事工;我们还要坚守真理,加强系统教导,培养分辨力。当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我们要建造健康群体,注重人际互动、彼此的扶持和服事。最后,我们需要参与伦理的讨论,以价值观为指引来捍卫人道。”

此外,谢院长也嘱咐教会必须要戒掉给信徒吃这三种食品的坏习惯:快餐食品,快速却养分不均的教导内容,只是为了让信徒容易听、容易明白、容易把握到重点,但是没有深度;罐头食品,简化但缺乏深度的讲台信息;垃圾食品,杂乱且碎片化的圣经学习。

“求主帮助我们在这个时代里面,通过扎实真理的学习、善用科技,专注生命培育和关系的建立,为的是荣耀神、服事人,在人机共构时代活出丰盛生命。”谢院长最后鼓励大家说。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